(舊文) 如果問題是政治

阿里(Ali)
3 min readJul 2, 2017

--

March 26, 2014

上次我們談到21世紀最大的問題是貧窮和不平等,經濟、社會、政治,許多人被排除在外(請參考:什麼是我們這個年代最重要的問題?)。我們仍不確信是什麼造成了今日巨大的不平等,不知道是什麼創造出這麼多極端貧窮的人口。但是可以知道的是,過去20年來,我們迷戀市場,奉經濟成長為信條,只在乎數字,各式各樣的數字,同時我們對政治還有政府越來越不信任,這兩年各式各樣的抗議並非群眾的勝利,而是政治的失敗。

在最近洞見的書評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當中,作者說到唯有廣納型制度才能保證國家富強,至少是經濟廣納,政治窄取。其制度鼓勵社會階級流動。

言論集會自由、政治自由,以及媒體具有監督政府能力的民主制度。這兩者結合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因為政治多元化促成一個更為開放的系統,媒體與社會各界都參與其中,使得任何偏離廣納性的經濟與政治動作都會在制度上與權力運作上產生反作用力,促使其回到原軌。

類似這樣的制度,以現代來說,就是民主自由政治。二戰之後許多國家都慢慢轉變成民主自由體制,主要以歐盟美國為首。這些國家通常有著成文憲法、保護廣泛的個人權利、採取自由市場經濟制度、保護私有財產等措施。在這樣的體制當中,異議可以自由地表達,政策會經過反覆仔細的辯論,政客和政府濫權會被制止及懲罰,選舉選賢與能。這個制度(每個國家略有不同,但統稱為自由民主)建構了現今我們世上那些被廣泛嚮往的社會,被追求的目標,以及大部分問題的解答方式。

然而這個沒有制度是完美的,近來更是受到許多的挑戰。在經濟學人一篇民主特輯報告中。第一個挑戰是民主政治人物偏向短視近利,政策沒有延續性,並且習慣用各式各樣的補貼籠絡選民。比如在泰國的大米補貼政策,最近的抗議直到政府宣布維持其政策選民才願意散去。第二個挑戰是選民對政治冷淡,這從政黨參與度可以窺見一二。在英國只有1%的人口參與政黨,1950卻高達20%。在台灣,白衫軍的現象邊緣化了主流政黨也顯示了這個問題。用Tony Judt的話說就是:如果活躍或憂心的公民放棄政治,就等於把他們的社會丟給最平庸與最腐敗的公僕。

北京

然而民主的巨浪不再如同以前那麼具有吸引力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中國。全世界的專制國家都注意到了中國的成功模式。中國在過去三十年的時候近乎每十年就讓生活水準翻倍,而當年美國高速成長的時候需要耗時30年。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特性比西方民主體制來的優越。首先因為一黨專政,不會產生兩黨僵持不下造成預算都編不出來的情況。黨政系統將全國最好的人才納入其體系。儘管控制媒體,中國的領導階層對於輿論時時在意,並可以解決一些重大的國家問題。這樣的體制對於民主不健全,甚至獨裁的國家特別有吸引力。

解決之道

然而民主失靈不意味著走上歷史的回頭路,20世紀人類社會犧牲巨大地對抗專制和獨裁。集體主義帶給人類社會的危害深深烙印在上一代人心中。相反地,我們應該更加認真地思索如何建構更好的民主自由社會。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制度不完美,並且需要修正。我們必須知道參與政治是改變政治的必須途徑(無論以何種方式),否則將會把國家交給一群庸才。沒有人希望像烏克蘭一樣需要在街上站好幾個月才能趕下一個貪污腐敗的總統。也沒有人希望像埃及一樣,反對派被軍隊給追殺,造成社會永遠無法彌平的傷痛。

誠如筆者在上一篇所論,如果我們當代的問題是不平等和貧窮,而政治是問題的根本之一,那麼我們最好早點開始探討這些問題,並採取行動。

--

--

阿里(Ali)
阿里(Ali)

Written by 阿里(Ali)

Web3 產業 BD @matterslab, founder @talkpersia, base in Taipei.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