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筆者在蘇格蘭唸書的時候有次和一位蘇格蘭同學聊到蘇格蘭獨立的問題,那時大概是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開始推行公投獨立計劃不久之後。 「獨立有可能嗎?」筆者問道。 「我不認為有可能,這不太現實。」他回應。
他說的沒錯。當年的氛圍蘇格蘭要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顯然不太可能,在筆者唸書期間難以感受到強烈的獨立氛圍,雖然學校偶爾會有類似的公共辯論場合,但總是鳳毛麟角,這或許是學校國際學生多的關係。 從其他方面來看蘇格蘭獨立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蘇格蘭和英格蘭交流頻繁,許多人在兩地經商而且通婚,蘇格蘭人在倫敦的議會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上下議院都有一定名額的議員,更別說上兩屆工黨首相(Tony Blair 和 Goldern Brown)都是蘇格蘭人。而且組成共同國家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朔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南下到英格蘭繼承伊麗莎白一世留下的王位,成為統治兩地的共同國王。然而這只是繫於個人的統治,直到1706年的合併條約兩地才算真正合併,蘇格蘭和英格蘭在那年正式組成現今所知的大不列顛聯合王國。聯合王國至今已存續308年,大英帝國時期的商業,軍事和政治都可以見到不少蘇格蘭人的身影(1885–1939年間三分之一的殖民地總督都是蘇格蘭人),啟蒙時代以來英國最偉大的經濟社會政治作品也出自蘇格蘭學者之手,想想亞當斯密或者大衛休謨。蘇格蘭在其歷史當中占有重要地位,並非只是人口稀少又相對貧窮的附庸而已。
劍橋公爵,也就是威廉王子偕其夫人凱特於2013年為他的蘇格蘭母校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六百週年紀念活動發表演說,圖為演說後向會場外的民眾握手。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蘇格蘭既然這麼成功,為什麼還希望獨立呢?
蘇格蘭獨立運動首先必須追朔到歷史,一如他的成功與失敗都和大英帝國緊緊相連。經濟學人論道:工業時代和帝國時代的結束讓蘇格蘭的煤礦場與造船廠紛紛關門,軍隊與軍人組織相繼縮編。當然這並非蘇格蘭獨有現象,威爾士和北英格蘭地區也遭此重創。不過蘇格蘭的不滿與其民族主義結合,蘇格蘭民意自此之後往左傾斜,成為現今蘇格蘭獨立運動論述的主軸。 Yes Scotland是蘇格蘭獨立運動最著名的組織,他們認為現今的英國政壇被一群由納稅人出錢喝高級酒、讀昂貴私立學校、自大的精英所壟斷。有時候筆者覺得英國人對於菁英的怨恨不亞於台灣現今對權貴的反感。蘇格蘭的獨立人士認為,與其留在聯合王國裡面,只有一個獨立的蘇格蘭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一個獨立的蘇格蘭將更富有、更公平以及更民主。
一位蘇格蘭民眾表態支持獨立之照片
圖片來源:HTTP://PPT.CC/6MBJ
今天的蘇格蘭
而從下面數據來看,蘇格蘭在整個英國國內來說並非落後地區,或許比不上英格蘭東南部的都會區,但絕對稱不上落後。就筆者個人觀感而言,蘇格蘭的社會福利甚至比英格蘭還要好,不知這是否可以歸因於來自中央政府的高額補貼。蘇格蘭學生讀到大學畢業都不必交學費,而英格蘭學生在前幾年改制之後必須比照英格蘭標準交費,另外蘇格蘭的大學生免水費。這些只是筆者知道的冰山一角。
未來蘇格蘭一旦獨立之後,蘇格蘭政府必當負擔這些龐大的社會福利開銷。70年代發現的北海油田給了蘇格蘭獨立運動上了一劑強心劑。北海油田預計還有150–240億桶的存量,40年來已經貢獻給英國政府400億桶。儘管開採越來越困難,蘇格蘭獨立支持者指望這些黑金加上潛力巨大的風力潮汐發電(預估可能達到歐洲的25%)能為獨立的蘇格蘭提供堅實的財政基礎。不過首相卡麥隆認為統一個聯合王國可以更有能力利用和開發這些能源。
當然蘇格蘭的獨立運動不只是包括社會福利、民主制度的設計和天然資源的利益,還包括蘇格蘭人的身分認同。英國歷史學家Tony Judt對於蘇格蘭的自我意識有犀利的描寫: 建立在既感覺優越又感到憤恨的奇怪心理上,而非建立在語言或宗教的獨特性上。就筆者的經驗當中,大部分的蘇格蘭人首先會認同自己為蘇格蘭人,再來才考慮自己是否為大不列顛人(British)或者歐洲人(European),部分的人會在這兩者之間有著不同的選擇,但唯一不變的是蘇格蘭人這個身分認同。最令他們氣憤的乃是稱呼他們為English,對中文的使用者來說可以會誤以為這是英國人的意思,實則是英格蘭人,而蘇格蘭人對英格蘭人有歷史淵源的怨恨乃是公開的秘密。(當然,不是每個人抱持這樣的想法。)
這種對於蘇格蘭身分認同的強調並非單單歸因於英國國內的政治發展,也有歐盟政策的成因在。在Tony Judt 在戰後歐洲六十年一書當中,他論道歐盟的政策鼓勵地方展現地方文化特色,並給予適當補助,而這些補助往往是所在國家的中央政府無法提供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地方大力發展自身文化,多少是受到來自歐盟政策的鼓勵,而非單純地地方發展結果。 薩蒙德(Alex Salmond) ,蘇格蘭的第一大臣,已經表明獨立的蘇格蘭將會申請加入歐盟。然而這項申請案還在未竟之天,不單單是因為從未審理過類似的申請案(會員國分離為兩個),更因為其他歐盟成員國也有類似地方主義蠢蠢欲動的隱憂,最著名的乃是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地區。同意新生的獨立蘇格蘭加入歐盟帶有政治意涵,意味著獨立不代表連帶退出最重要的區域組織歐盟。在會員國申請這件事情上需要所有會員同意,現任歐盟執委會主席就曾在今年初表明該申請案「不可能」,因為難以讓所有會員國同意。目前這件事毫無頭緒,蘇格蘭獨立後能不能加入歐盟已經成為獨立運動的一個隱憂。
2010.05.14 聖安德魯大廈的會面
圖片來源:HTTP://PPT.CC/JMCY
不過不單單只有歐盟不太樂見蘇格蘭獨立。英國的最大盟友-美國-已經表明不贊成此事。包括現任總統歐巴馬和前任國務卿西拉蕊都在公開場合當中呼籲蘇格蘭留在英國,維持一個「強大而統一的聯合王國」。顯然地,這樣的呼籲並沒有嚇跑薩蒙德。諷刺的是,英國和美國緊密的關係倒是提供一個政治理由給一些歐洲人支持蘇格蘭獨立。在某一場學術研討會當中,一位教授表明他希望蘇格蘭獨立,以期能稍微削弱過於趾高氣昂的美國。(也許他是開玩笑)
但是我們仍不可輕忽蘇格蘭獨立帶來區域上和國際上的衝擊。區域上會鼓勵加泰隆尼亞或者威尼斯的獨立運動更進一步。國際上,除了減弱美國的影響力,筆者認為倒是提供一個非常正面的例子來解決一個地區追求獨立的政治分離問題。蘇格蘭公投有足夠的時間辯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正面面對該議題,最後以公投的方式和平處理。這樣的處理手段比起許多世界上以武力解決的地區來的好許多,而急草就章的克里米亞公投毫不可取。
這也給台灣一點啟示,如果未來台灣需要用公投決定兩岸關係,那麼就應該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公眾討論,以期將各式各樣的問題考慮週到。(以及恐怕躲不過的各式各樣的蠻罵與攻訐) 公投應當公平公開並且各方都有心理準備任何結果。不過在此之前恐怕得先修改我們門檻高的莫名其妙的公投法。蘇格蘭為了讓更多人可以參與,這次公投還特別將投票年齡下降到16歲,並且所有登記居住於蘇格蘭的英國公民、歐盟民眾和英聯邦民眾都可以參與。
當然,蘇格蘭和台灣是完全不同的情況。蘇格蘭人在英國是完全平等的公民,在實質運作的議會當中有一定名額的議員,也可以平等地進入政府工作,甚至當上首相。歷史上在過去三百年中都處於一個中央政府之下,而且一同享受承擔帝國的榮辱興衰。筆者深切希望九月18公投之後蘇格蘭留在英國,不僅僅是因為蘇格蘭留在英國對蘇格蘭更有利,而獨立出去代價沉重也難保有更好的未來,更私心因為筆者對蘇格蘭的情感是英國的蘇格蘭而不是獨立的蘇格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