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 沙烏地阿拉伯怒拒安理會席位是傲嬌還是理性?

阿里(Ali)
6 min readJun 29, 2017

--

October 23, 2013

十月18號的早上本來是個心平氣和的一天,因為美國人剛暫時解決了令人頭痛的債務問題。不過幾百里外的安理會卻收到沙烏地阿拉伯拒絕接受下個年度(2014–2015)非常任理事國的位子。

「沙烏地阿拉伯…..別無他法,只能拒絕安理會的席位直到改革被落實,以及其獲得善盡維持世界和平和安全職責的方法。」-沙烏地阿拉伯外交部聲明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安理會條目

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安理會是聯合國的最高機構,也是成員最少的機構,只有十五位。除了耳熟能詳的五個常任理事國,另外還有十個非常任。一次非常任的任期是兩年,而安理會每年都會從聯合國大會中192個國家當中新選出五個來做輪替,而五個席位分配的方式是根據地區來決定。

沙烏地阿拉伯在過去兩年來一直努力爭取這個席位,而且也非常有實力來爭取這個席位,除了是唯一中東地區國家,也是唯一在G20工業國中還沒有進入過安理會的國家。另外沙烏地阿拉伯近年來也在努力擴張自己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當選消息甫一出爐,駐於聯合國的該國外交官還慶祝了一番,連同一起當選的查德(Chad)、智利(Chile)、立陶宛(Lithuania)和奈及利亞(Nigeria)。

不過這個決定馬上就被位在首都利雅德的外交部給推翻,還發表一份義憤填膺的聲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從開羅到德黑蘭

儘管過去兩年沙烏地阿拉伯很想進入安理會這個平台發揮其影響力,但是兩年來一連串的事件也讓其心生不滿。不僅對安理會的癱瘓心生不滿,更對西方「雙重標準」嚴詞踏伐。

埃及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阿拉伯之春之後西方對埃及政策毫無一致性可言,既容許跟沙烏地阿拉伯處不來的兄弟會上台,又對軍方的殘酷鎮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西方的這種態度令許多人不知道其埃及政策到底是什麼(或者更嚴謹來說,美國的埃及政策)。目前看來美國只想保守地用每年十二億美元的援助確保蘇伊士運河的暢通,以及埃及不會去騷擾以色列。難怪埃及軍方一重新執掌乾坤,沙烏地阿拉伯便大方地提供120億美元的資助。

埃及畢竟在北非離得有點距離,但是隔壁不遠的巴勒斯坦就更令人氣憤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和平談判長年以來沒有進展,從早期奧斯陸協議到最近重新開啓的和談只是見證了巴勒斯坦國土越來越小,以色列越來越大。這樣的情況也就是沙烏地阿拉伯嚴厲抨擊的雙重標準,令人不禁問,西方一向標榜的民主和民族自決難道只能套用在以色列身上而不能在巴勒斯坦身上?就算以色列是美國的長期盟友,難道這值得犧牲美國自己所標榜的價值?

巴勒斯坦的道德問題終究有點像是沙烏地阿拉伯給自己裝飾的道德外衣,不是真正的現實考量。往北一點的敘利亞就是真正在自己家門口的危機了,這也是沙烏地阿拉伯不滿安理會的關鍵點。該國外交大臣聲明說到:

「容許敘利亞的當前政權在世界面前,不必面對懲罰地用化學武器殺害自己的人民是安理會無能最明顯的證明」

不過與其說沙烏地阿拉伯是站在道德角度發聲,還不如說是戰略和現實考量。該國在敘利亞兩年的內戰當中堅定不移地支持反對派,包括其中一些帶有高度伊斯蘭色彩的團體。敘利亞的阿薩德(Bashir Al-Assad)是伊朗的堅實盟友,而伊朗跟沙烏地阿拉伯在中東水火不容。更令沙烏地阿拉伯氣憤的是美國的態度。一直以來美國的既定政策是推翻阿薩德政權,而這個月沙國看到的卻是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笑呵呵地拿著廢除化學武器協定和俄羅斯握手。對沙國來說,這無疑是美國背棄自己的信諾。

埃及,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或許沙國都可以忍氣吞聲,然而近來西方和伊朗親密的會談可讓沙國惶恐不安了。既然西方願意在敘利亞問題上讓步,那麼最近關於伊朗核計劃的會談西方也會做出某種妥協。一方面西方在限制伊朗影響力上面近來有所鬆懈,二方面容許一個有核子潛力的伊朗(可能還有以色列)非常令沙國坐立不安。可以預期的是,安理會既然在中國和俄羅斯的反對之下不會對敘利亞做出任何有意義的決議,對於伊朗恐怕也只能束手無策。

擔任非常任理事國對於許多國家來說是推動自己利益和政策的絕佳場所,而近來西方(特別是美國)搖擺不定,前後不一的政策讓沙國感到被欺騙。因此沙國認為即使在安理會待個兩年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管不住的盟友

的確,美國兩年在中東的政策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而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中東的一些美國盟友有脫韁野馬之勢,以色列揚言要自己攻擊伊朗,沙國現在怒拒安理會,而土耳其想購買中國的導彈系統。這些事件並非巧合,而是近來美國外交政策上的自食惡果。如果這樣的情況下再持續下去,難保不會發生更多的出軌行為。這些國家都依賴美國的安全承諾,當美國的承諾不再可靠的時候,盟友們恐怕得早點為自己打算了。

然而美國的政策不盡然是完全錯誤,有些情況下可能是不得已的選擇,比如說敘利亞的化學武器協議。廣泛來看,這些出軌行徑同時也反映了美國和其中東盟友在一些議題上的利益衝突。比如說雖然沙國和伊朗水火不容,但是美國也不能忽略沙國和伊朗都各自支持著一些極端主義份子,前者在敘利亞,後者在黎巴嫩。

傲嬌?

儘管不少國家都和沙國一樣,對安理會的能力有所不滿,然而沙國這樣高調的行為更多是象徵性的抗議,而不是什麼實際的作為。安理會的確需要改革,但是沙國這樣的方式不會促進改革,而且反而可能傷害自身和整體的利益。對沙國來說,如果在安理會內,沙國可以推動自己認為該推動的議題,如今自絕於門外不僅無濟於事,而且還讓人莫名其妙,更別提那些在紐約辛辛苦苦兩年的外交官。而對安理會來說,本來安理會在接下來兩年有一個中東地區強大的阿拉伯國家可以強化其合法性,並且沙國有何不滿可以在安理會提出來讓各國思考,現在大家還得琢磨少一個席位誰來替補。更別提美國少一個可以在安理會採取統一立場的大國。只能說,沙國的行為雖然有其背後因素,但是突然撤手不管的行為簡直就是傲嬌。各國對此回應剛好呼應筆者的結論。

法國大使講得很委婉:

「我們理解沙國所遇到的挫折」

俄羅斯大使比較直接一點,「沙國的行為很奇怪(Strange)。」

--

--

阿里(Ali)
阿里(Ali)

Written by 阿里(Ali)

Web3 產業 BD @matterslab, founder @talkpersia, base in Taipei.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