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反恐戰爭之後中東地區戰亂的消息不時佔據新聞版面,美國推翻海珊之後的伊拉克反而陷入了內鬥,過去一年又因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的崛起更讓該地區種族與宗教衝突顯得更加激烈。
有些觀點認為,正是因為當年歐洲帝國主義在該地亂畫疆界,所以才種下今天衝突的遠因。
究竟是不是真的這樣呢?這篇文章就簡單回顧這段歷史,以及今天伊斯蘭國在這場衝突所代表的意義。
奧圖曼帝國治理模式
要知道今天為什麼中東地圖長成這樣,通常都會從一戰之後英法瓜分中東開始談起,但筆者認為可以再往前一點推,可以追朔到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行政劃分。鄂圖曼帝國最鼎盛的時候,疆域橫跨三大洲,從東歐一路綿延到阿拉伯半島南部再環繞地中海地區。
統治這麼大的一個帝國,鄂圖曼並未採用我們今天所熟知的中央掌控力較強的郡縣等級制,而是根據每個地區不同採取不同的治理方式。
在安納托利亞(今土耳其境內)和一些戰略位置重要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的中央官員會直接派遣總督治理,並在其地區駐軍。譬如阿勒波和大馬士革,由於這兩個城市是通往麥加朝聖的必經之路,帝國官員便牢牢掌控這兩座城市。
而像是漢志等較無重要利益的地區則交給當地的領主統治,當地居民只要固定交稅即可。這套體制對於統治這麼一個疆域廣闊,地區差異極大的帝國乃是經濟有效益的做法。
然而這套體制卻不幸在19世紀歐洲帝國主義入侵之後顯露出了弊病。17世紀之後鄂圖曼國勢日漸下滑,而歐洲列強逐漸崛起登上世界舞台,龐大的鄂圖曼帝國曾經兵臨維也納,如今也成為歐洲列強的刀上魚肉。在改革壓力下,鄂圖曼在1867年引進歐洲的行省劃分,將整個帝國劃分成數十個省份(Vilayet),並分別任命總督加強控制。
歐洲列強在鄂圖曼帝國內擴展影響力的方式主要與自身宗教相關的群體合作,如俄羅斯與東正教徒,法國與天主教徒。這些宗教團體在以伊斯蘭教為主體的鄂圖曼帝國內都屬於少數群體,歐洲列強往往透過幫這些群體爭取群益的同時一邊擴展自己的影響力。
英國和法國是兩個在鄂圖曼中東領土內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歐洲列強,他們到最後會以自身利益瓜分整個中東地區。然而英法一開始並不尋求推翻鄂圖曼帝國,因為英法擔心在中東地區權力的失衡可能導致一場歐洲大戰,說穿了不過就是擔心分贓不均導致自己人大打出手。
因此,儘管英法都相互在中東擴張,但基本主調仍是盡力維持鄂圖曼的領土完整和權威,以避免海外利益處理不當導致本國相互開戰。
20世紀初鄂圖曼帝國行省劃分,圖片來源:HTTP://GOO.GL/AUNOLR
英法勢力範圍
英國和法國在中東的利益相當不同。英國視中東為阿拉伯世界,英國需要確保通往帝國寶石-印度的道路暢通,而且埃及、伊拉克等提供英國非常重要的原物料來源。英國同時也需要確保自己在印度的地位穩固,因此英國視今天伊拉克地區與伊朗為自身勢力範圍。而在中東,特別是埃及,駐軍也可以確保英軍在地中海的霸權。
反之,法國視中東為一塊充斥少數宗教團體的地區,法國的影響力其實遠遠沒有英國大,法國只要保持自己有駐軍的敘利亞和與當地教派關係穩定即可。法國真正重視的是位於北非的阿爾及利亞以及摩洛哥,這兩個地方住了大約一百萬名法裔移民,同時提供給法國巨大的人力以及原物料供給。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時期徹底改變中東的局勢,英法俄三國協約對上德意奧三國同盟。這場席捲歐洲的風暴當中,原本不想參戰的鄂圖曼帝國迫於局勢之下,只好選擇與德國一同作戰,只因為德國是歐洲列強當中唯一對自己中東領地沒有野心的國家。
鄂圖曼帝國的加入使得中東勢力的折衝也被納入了整個戰略上的考量。英國是當時中東的霸權,其勢力從印度和埃及進入這塊遼闊的地區。
對英國來說,為了抗衡奧圖曼,需要四處尋找盟友。而正是這種需要加上對戰後秩序的規劃,英國在一戰期間一戰這段期間許下了三個諾言導致今天中東衝突頻仍,三個互相抵觸,英國根本無法做到的諾言。
一個太粗魯,一個太龐大,而一個太空泛。
賽科斯皮克協定粗魯的大筆一揮,畫出今日的伊拉克與敘利亞;麥克馬洪與哈希姆之間的通訊開出一張空頭支票;著名的貝爾福宣言(Bafour Declaration),則種下今天巴以衝突的因子。
麥克馬洪-哈希姆通信
1915年大戰開打一年之後,局勢僵持不下,不幸的是8000名英國遠征軍在伊拉克的Kut遭到由德國將領指揮的鄂圖曼軍隊圍困,由於擔心鄂圖曼趁機攻擊埃及,英國在阿拉伯地區找當地人進行叛亂好轉移鄂圖曼土耳其注意力的需要急劇1上升。
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遂授權在開羅總督亨利麥克馬洪爵士(British high commissionor in Egypt, Sir Henry Mcmahon)與聖地麥加大公海珊本阿里(Hussein Bin Ali)談判,只要能讓阿拉伯支持協約國,英國願意付出必要的代價,但是不可以損害英法的利益。
Hussein Bin Ali來自整個阿拉伯半島上最尊貴的哈希姆家族(Hashemite),也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家族,擁有尊貴的稱號麥加的夏利夫(Sharif of Mecca)。
麥加大公的胃口很大,明確要求建立起一個涵蓋整個阿拉伯半島、敘利亞、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的龐大帝國,並且由他擔任哈里發。不過他過份吹噓他的實力,他只有幾千名士兵,還打不過阿拉伯半島其他的酋長,更別說他宣稱在敘利亞組織複雜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地下網路,後來直接被鎮壓消滅了。
幾個世紀以來歐洲列強在中東除了推展自身的利益,也帶來了當時歐洲最現代的各式各樣的東西,而這當中將會在領土切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乃是當時歐洲最潮的思想民族主義。
歐洲的民族主義是歐洲這塊西陲大陸獨特發展出來的概念,透過組織,甚至人為建構單一民族、完整領土與單一語言來構成一個民族國家。19世紀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都自然或是人為地完成這個過程,進而開始向海外擴張。
19世紀之後,中東地區也逐漸發展出一種民族主義,叫做阿拉伯民族主義,這是一個以阿拉伯人和遜尼派伊斯蘭教為主軸的意識形態,目的是在中東地區建立一個以遜尼派穆斯林為主體的單一國家。
麥加大公海珊本阿里就是英國政府看上的阿拉伯代表,後來也被視為民族主義代表,儘管其尊貴地位在阿拉伯地區普遍受到尊崇,但要說該家族是新興起的阿拉伯民族主義代表就有點牽強。麥加大公比較像是想要恢復自身家族的阿拉伯地位的榮光,而不是建構起一個阿拉伯的民族國家。更不要說在當時阿拉伯民族主義乃是邊緣的意識形態,普通穆斯林民眾仍保有對鄂圖曼帝國的忠誠。
穿著阿拉伯服飾的勞倫斯,圖片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9%98%E9%A9%AC%E6%96%AF%C2%B7%E7%88%B1%E5%BE%B7%E5%8D%8E%C2%B7%E5%8A%B3%E4%BC%A6%E6%96%AF#/MEDIA/FILE:TELAWRENCE.JPG
麥克馬洪無法確定麥加大公是否真有其本事,但在局勢的壓迫下只好做出模糊的承諾,基本同意他所提出的要求,但列出了兩個例外:敘利亞西邊地區(考量法國利益)以及巴格達以南(英國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麥克馬洪隻字不提巴勒斯坦,因為英法俄爭奪此地區長達七十年,而且他大概知道麥加大公不會接受這個伊斯蘭第三聖地不在允諾的範圍之內。最後麥加大公勉強同意,1916年與著名的阿拉伯的勞倫斯(T.E Lawrance)一起舉兵反抗鄂圖曼帝國。
在長達八月的秘密通訊當中,英國做出了第一份領土承諾。要注意到這份通訊在當時從未公開,而通訊本身也非正式文件,事後等到英國反悔時,有些評論便指責麥加大公對於英國人的承諾有過多美好的幻想。
賽克斯皮克協定
在麥克馬洪爵士與海珊本阿里通信的同時,英國政府又派出了賽克斯爵士(Sir Mark Sykes)和法國政府磋商戰後的中東政治安排。法國的代表是曾擔任駐貝魯特領事的皮克(François Marie Denis Georges-Picot)兩人於1916年十月達成秘密協議,大筆一劃地在中東分出兩國的勢力範圍:巴格達以南為英國勢力範圍,敘利亞海岸區域為法國勢力範圍,兩者在此地享有直接控制權。
英法同時又對中間廣大的模糊地區劃定勢力範圍,英國的涵蓋北阿拉伯半島,從今伊拉克的Kirkuk橫跨到迦薩走廊; 法國的從大馬士革延伸到今伊拉克的Mosul。
事實上,戰後英國將勢力囊括了今天的Mosul省份,因為英國想佔有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以確保在印度的利益),同時英國還事實獨占了巴勒斯坦,並將伊拉克的邊界連到外約旦地區,確保大英帝國的埃及與印度地區交通無阻。
賽克斯皮克協定創造出來的問題遠比自身解決的問題還要多上許多,在當時由於麥加大公並不知道該協定的存在,事後便覺得被狠狠遭到背叛。該協定同時忽略該地區錯綜複雜的宗教種族背景,導致今天伊拉克與敘利亞紛亂不只,這點下面會再談到。
貝爾福宣言
如果前面兩者已然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地區做出雙重承諾,那麼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的加入就導致了在巴勒斯坦地區做出了三重承諾。麥克馬洪-哈希姆通訊將此地默認給了承諾的阿拉伯帝國,賽克斯皮克協定答應與法國共管該地,而貝爾福宣言則將此地作為 「民族家園 」給了猶太人。
1916年一戰期間,英國為了避免同盟國拉攏猶太人,並因而導致龐大的猶太資金流入同盟國手中。英國政府開始關切錫安主義者的主張,也就是在巴勒斯坦重建起猶太人的國家。
自1882年開始,一波又一波的猶太人開始往巴勒斯坦地區移民。1896年西奧多赫茲爾(Theodore Herz)明確提出建國理念之後,1897年世界錫安主義者會議建立,明確主張「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受法律保護屬於猶太人的家園」。
貝爾福及其註明的貝爾福宣言,圖片來源:WIKIPEDIA
哈伊姆魏茲曼,一位在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化學的俄裔猶太移民,開始頻繁奔走於英國內閣,利用聖經浪漫的故事遊說英國內閣支持錫安主義。他精湛的說服技巧加上德奧爭取猶太人支持給予英國的壓力促使1917年時任英國外交大臣亞瑟貝爾福(Arthur balfour)致信著名的羅斯切爾德家族,請其轉交給世界錫安者大會,做出了牽動歷史的重大聲明:
我很榮幸能代表英皇陛下政府向您傳達,下面有關同情猶太錫安主義者的宣言,已經呈交內閣,並已得到了內閣的支持。
「英皇陛下政府贊成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民族之家,並會盡力促成此目標的實現。但要明確說明的是,不得傷害已經存在於巴勒斯坦的非猶太民族的公民和宗教權利,以及猶太人在其他國家享有的各項權利和政治地位。」
最具爭議點的來源在於信中這字,英國政府承諾幫助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之家(National home),什麼是民族之家?顯然不是民族國家(Nation-State),但又是什麼呢?但如此模糊的承諾卻是符合英國利益,因為英國需要博取猶太人的支持卻又不至於將自己綁死到錫安主義的運動上面。而英國明確表態同情錫安主義的國際支持也正是錫安主義夢寐以求的。
三個互相衝突的文件以及承諾最終在1917年炸開,1917年貝爾福宣言公開發表以尋求猶太人支持,同一年俄國十月革命後新生的共產政權將賽克斯皮克秘密協定給公之於世。全世界突然恍然大悟英國如何做出了三個相互衝突的承諾,各方也知道自己是如何被背叛。在一戰結束後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公開外交成為世界輿論的主流,英國戰時所簽下的秘密協定就更難以招架輿論攻擊了。
中東地圖,圖片來源:WWW.LIB.UTEXAS.EDU
三個託管地:敘利亞、伊拉克、巴勒斯坦
一戰之後建構起來的三個國家在本質上就充滿了矛盾,他們的疆域不是根據當地人口組成的分佈而建立起來,而是根據英國與法國的利益建立起來。在民族主義盛行的年代,如果一個國家民族宗教組成複雜,往往會爆發起衝突甚至戰爭。因為民族主義的基本假設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多個民族往往要為爭奪領土和政治權力而廝殺,這點也印證到了今天的伊拉克和敘利亞。
儘管英國法國劃下了勢力範圍,但勢力較大的英國還是往北推了數百哩,建立了今天的伊拉克,由古往三個鄂圖曼行省所組成:Basra, Baghdad 和本來是法國範圍的Mosul。新生的伊拉克國因為其人口組成複雜,注定難以建構起單一的伊拉克國族身份。
受到英國扶持的統治階級遜尼派主張以阿拉伯人和遜尼派為基礎的阿拉伯民族主義。但是南部佔據全人口近一半的什葉派教徒無法接受,因為教派不同。而在東北部的庫德族人區儘管信奉的也是遜尼派,一樣無法接受,因為庫德族人根本就不是阿拉伯人。
即使二十世紀中之後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ien)和他的獨裁政黨復興黨(Ba’ath)運用高壓統治緊抓整個國家,但單一的伊拉克國族認同一直難以建構起來,因為從一開始國界的劃分就充滿問題。
敘利亞的狀況稍微不同,這是一個由少數派阿拉維派統治的國家。早在法國殖民時期就因為法國不信任佔人口大部份的遜尼派穆斯林,而在政府職位當中只任命少數教派的人。敘利亞獨立之後阿拉維派崛起,統治了這個國家。巴勒斯坦則是大量的猶太移民排擠當地的阿拉伯民眾,而後當地阿拉伯人在這場衝突當中逐漸建立起巴勒斯坦人的政治身份,衝突延續之今。
唯一的例外是約旦,約旦也是一個創造出來的國家,由哈希姆家族統治。前面說到英國承諾支持哈希姆家族建立阿拉伯帝國交換其起兵反抗鄂圖曼帝國。然而阿希姆家族貧弱的軍事能力導致自顧不暇,被阿拉伯半島上另外一個驍勇善戰的部落邵德家族給趕出了麥加。
邵德家族而後建立了今天的沙烏地阿拉伯。英國最後將哈希姆家族安置在貧脊幾乎沒有城市的約旦地區,但出乎意料地哈希姆將該地治理得有聲有色,其90%為遜尼派阿拉伯人的人口組成也保證了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安定。
巴勒斯坦的疆界問題更加複雜,二戰之後幾次阿拉伯-以色列戰爭中又數次變動,而且問題核心在於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互相爭奪土地與資源。在此就不贅述。
伊斯蘭國
今天伊斯蘭國的勢力範圍大約涵蓋了敘利亞與伊拉克,以南接近巴格達,以北靠近土耳其並往東直逼大馬士革。
姑且不論伊斯蘭國的恐怖行徑,如果伊斯蘭國真以此領土建國,至少其單一宗教人口組成可以確保不會有宗教種族衝突,甚至可以解決許多過去伊拉克以及敘利亞所面對的問題,比如庫德族得以以單一民族國家獨立,伊拉克南部的什葉派也不必再與遜尼派爭權。從宗教民族單一組成的假設上看來,伊斯蘭國在這點確實可行。
當然,現實要遠比理論複雜得多,伊斯蘭國至今遭受各方圍剿便可見一般。事實上,依照教派來重新劃分國土恐怕不是解決今天衝突的好辦法,教派衝突也不非今天衝突的全貌,而在現今國際體系之下也不鼓勵做出任何領土變更。
伊斯蘭國伊斯蘭國勢力範圍,圖片來源:WIKIPEDIA
結語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做出的三個互相衝突的承諾以及戰後的衝突大致劃分出了今天中東政治地圖的樣貌。
歷史是一連串偶然所形成,如果英國當初把巴勒斯坦交給哈希姆家族會不會今天以色列的領土延伸到約旦?如果英國聽從開羅建議直接將整個中東納入囊中又會發生什麼?如果英國給哈希姆家族足夠的支持那麼阿拉伯半島還會是由邵德家族統治嗎?這些問題都已經隨著歷史長河的流過而難以回答。
可以確定的是今天中東地圖長成這樣基本源自於英法的帝國主義劃分。這些主要是:伊拉克與敘利亞邊界是英法協商的結果外加英國往北推了一整個省份。約旦與伊拉克邊界相連是因為英國需要連接埃及與印度這兩大殖民地,以及防止法國勢力往南。
中東的地圖畫分儘管忽略當地實際情形,也非今天衝突的主要因素。需要知道的是教派衝突並非長期問題,而是近年來才益發明顯的現像。筆者並非表示今天衝突全然歸咎到100年前的歷史事件,而是探究那些事件對今日的影響。
現在擺在我們前面的問題是,在伊斯蘭國的崛起之下,伊拉克與敘利亞有辦法恢復邊界嗎?考量到宗教民族組成,如果恢復邊界對於兩國真的是好事情嗎?這將是今天中東地緣政治的一大考驗。
註:託管地, Mandate,指得是某國暫時接受殖民地政府管理但最終會在殖民地政府的指導下走向獨立的國家。參考資料Simon Montefiore, 耶路薩冷三千年, 究竟出版Eugene Rogan, The Arabs: A historyAlbert Hourani, A history of Arab peo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