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 為何英國政府刁難衛報的解密行動?

阿里(Ali)
4 min readJun 29, 2017

--

December 4, 2013

在五個月前衛報、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收到史諾登(Edward Snowden)給予的資料之後,展開一系列關於英美監聽計劃的報導,內容不僅將政府不為人知的計劃告知於大眾,並顯示其計劃不僅規模龐大,不受控制,甚至有嚴重侵犯個人隱私之嫌。更甚者還竊聽英美盟友政要,引起外交糾紛。

不過,在這一系列報導之中,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從未受到美國政府的壓力,而衛報卻屢遭英國政府刁難,不僅其合作記者在機場被以反恐法拘留,衛報公司儲存解密資料的硬碟在政府通訊總部(GCHQ)專業人員的監視之下銷毀,衛報主編Alan Rusbridger還被要求到議會做聽證。種種待遇都是美國同業無法想像的,聯合國一位報告員甚至批評英國政府的做法在一民主社會當中完全無法接受。究竟英國政府為什麼這麼做呢?而英國的言論自由又出了什麼問題?

英國政府通訊總部: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GCHQ-AERIAL.JPG
該機構為英國情報部門,專門提供電子資訊的情報給予英國政府和軍隊

國家安全

首當其衝的第一個理由是英國沒有成文憲法,媒體自由是慣例,不是法律規定其自由的界限在哪裡。所以英國政府有許許多多的選項可以制止衛報繼續報導監聽事件,在Rusbridger接受德國明鏡的一次訪談之中,他透露據他了解政府內部曾經考慮過直接派警察到衛報總部。英國政府還可以啓動對衛報進行調查,釐清衛報和解密相關記者以及和史諾登的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刁難衛報最重要的原因當然還是國家安全,MI6(Secrect Intelligence Service,又稱軍情六處)負責人批評解密行動傷害國家利益,並警告說:「我們的對手正拍手慶祝,蓋達組織開心極了。」英國政府擔心在海外的行動會因為暴露英國政府搜集情報的運作方式讓對手有機可乘。比如說,如果蓋達組織知道英美會偷看Gmail郵件,那麼他們肯定不會選擇使用Gmail來傳遞訊息。(雖然他們可能早就知道)

國內方面,他為監聽辯護,這些行動避免了許許多多恐怖攻擊,以及偵破恐怖攻擊案件。英國政府也宣稱大部份的監聽是針對那些可能犯下恐怖攻擊罪行的人。實際情況當然不是這樣,一個沒有法律明確規範,不受制約的情報巨獸很可能隨時隨地在侵犯個人隱私。濫用的情況在刁難衛報的時候就已展現,不過是透過恐怖主義法案(Terrorism Act 2000)的方式。當衛報特約記者David Miranda帶著解密資料入境倫敦希斯洛機場(London Heathrow Airport)的時候,被機場警方拘留了法定最高上限的九小時,而他身上所攜帶的一切新聞資料也遭到扣留。這項法案一直以來受到批評,如果你攜帶一份蓋達組織的雜誌都有可能被拘留。

相反地在大西洋的另外一端,儘管美國情報部門官員也公開表達持續的解密傷害美國的國家利益,但是他們目前拿媒體沒有辦法。這是法院才能決定的事情。

言論自由?

當國家安全衝撞個人隱私的時候該怎麼取捨?而當媒體的言論自由揭發這類事件的時候又該如何拿捏尺度?政府有權因為安全需要而取得甚至儲存一些個人資料嗎?政府有權觀看個人在網路的行為嗎?這些是衛報想提出的疑問,想激發公眾開始討論一些以往過去捍衛的價值如何面對新銳的科技挑戰。然而似乎整個英國只有衛報在大聲疾呼此事的重要性,對英國人來說,如果警察在家裡周圍晃來晃去是無法想像的,但是如果是隱藏在電腦後面,好像感受就沒有那麼強烈。

這裡似乎還有一個雙重標準,如果今天是中國政府,或者俄羅斯政府進行大規模地監聽,西方的民眾就會嚴加苛責,而自己的政府這麼做好像沒那麼嚴重。而如果中國政府打壓媒體洩密,西方的民眾也會相當不滿,那麼英國政府對衛報如此為何公眾可以忍受?

結論

總歸來說,這問題還是英國的憲政問題,然而這問題也同時是世界上所有國家會面對的問題。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有情報部門,而所有的情報部門都會發現侵犯個人隱私是達到安全目的不得已的手段。問題在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合理。究竟什麼是合理追尋國家安全的手段?言論自由的界限以及個人隱私的重要性,這些,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需要討論得還很多。

3號的時候衛報主編到國會作證的時候被問到他是不是一位愛國者,他這麼回答

「我有一些驚訝會被問這個問題,但……是的,我們是愛國者,更重要的是我們熱愛這個國家民主的本質、新聞自由的本質,以及在這個國家,任何人可以討論並報導這些事情的事實。」

筆者在訝異會有這個問題出現的同時,也提醒英國政府,對英國來說真正重要的,正是衛報主編所熱愛的那些本質。

--

--

阿里(Ali)
阿里(Ali)

Written by 阿里(Ali)

Web3 產業 BD @matterslab, founder @talkpersia, base in Taipei.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