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抗議一周,是否對中東局勢投下變數?

阿里(Ali)
4 min readJan 26, 2018

--

2018.1.13

12月28日開始,伊朗爆發全國性抗議,從原本的第二大城馬什哈德,延燒到各個中小型城鎮。抗議持續一周以來,爆發多起示威者與安全部門衝突事件。伊朗政府公布截至為止,總計22人喪生、超過3700人遭到逮捕,是伊朗自2009年綠色運動以來,最大的抗議事件。儘管抗議的「主旋律」是經濟困境,但抗議的起因、過程以及口號觸及了區域問題。

示威抗議持續幾天後,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依發表講話,指責這次的抗議是由「外部勢力」所策動,革命衛隊指揮官更明白點名是美國-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三國。這樣的指控並非空穴來風,特朗普在六月時,任命有Ayatollah Mike之稱的 Michael D’Andrea 為CIA負責伊朗行動的指揮。十二月初的時候沙國媒體放出一支3D影片描述伊朗人民喜迎沙國部隊「解放」伊朗。有研究發現,在抗議最初的24小時當中,推特上波斯語標籤 #全球示威,27%來自沙國。

然而,儘管今年很多跡象顯示美以沙三國或可能對伊朗採取秘密行動,但抗議規模延燒伊朗數十個城鎮,不太可能是有任何組織有辦法去秘密策動,如果有也頂多達到搧風點火的效果。因此哈梅內依等指控或許只是不願在官方口徑上承認內部問題,但伊朗國內包括總統魯哈尼以及保守改革兩派人士都有人強調伊朗人有抗議的權利,而未將所有罪責推到境外勢力身上。

令伊朗自己本身較意料之外的,是這次抗議中流行的口號「不要加薩和黎巴嫩,我的生命給伊朗」,表達對海外事務干涉的不滿。伊朗近年來在海外支持多個盟友,黎巴嫩的真主黨、伊拉克、葉門的胡塞組織、巴勒斯坦的哈瑪斯以及敘利亞最為耗費資源的阿薩德政府。民眾不滿福利遭到刪減,生活成本上昂,政府卻仍把錢拿去海外揮霍。

這樣的民意反彈能不能限縮伊朗當局的區域政策是有待觀察的。實際上根據今年七月馬里蘭大學一份研究民調顯示,只有18%的伊朗受訪者認為應該停止支持海外盟友。實際上伊朗在中東的盟友性質各不同。就支持哈瑪斯跟真主黨而言確實更偏向意識形態,前者單純反以色列,後者還有什葉宗教的連結。但支持阿薩德政府就牽涉到消滅 isis的國家安全要務。因此考慮到這點,加上德黑蘭在今年六月曾遭到 ISIS 持槍攻擊,民調中60%左右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加大力度支持區域盟友。另外,伊朗的軍費不能算高,在地緣政治經爭對手沙國前面更是小巫見大巫;前者每年花費約120億美金(佔年GDP3%),後者高達600億(10%)。

不過伊朗區域的敵手,特別是沙烏地阿拉伯,格外樂意見到伊朗內部不穩。沙國長期以來與伊朗做地緣政治與意識型態博弈,在最近幾年狀況處於極度下風,不僅敘利亞內戰未能討到便宜,南部鄰國葉門還被伊朗見縫插針。抗議爆發以來,沙國媒體便大篇幅追蹤其進展,期望伊朗能轉為多關注內部事務,進而限縮區域事務的參與。除沙國以外,更廣泛來說,中東廣大以阿拉伯/遜尼為主流的地區而言,不少人對伊朗的波斯人/什葉身分總是抱持幾分懷疑,反感伊朗利用什葉宗教連結干涉區域事務,或也覺得這是伊朗政府的報應。

因此就目前而言,伊朗的抗議對整個中東北非區域有任何影響,恐怕還是「潛在」為主。首先是鑑於伊朗高層可能真心懷疑有美-以-沙情報部門在背後搞鬼,將會加大情報蒐集的投入。再者,伊朗官方一直淡化在伊朗軍人在敘利亞損傷,避免引發公眾反感,鑒於目前情勢,這個作法將會持續。第三,特朗普政府可能維持甚至加大對伊朗的制裁,在目前沒有可行的政策方案來反制伊朗的區域勢力時,限制伊朗國內的經濟發展是合理的選擇。

最重要的是,抗議向區域對手及盟友透露出伊朗不如想像中的強大穩定的訊息。如果長期伊朗民眾的經濟社會問題得不到改善,難保未來不會再度發生。

原刊載於 (此版本與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http://www1.hkej.com/dailynews/international/article/1744948/%E5%BE%B7%E9%BB%91%E8%98%AD%E9%9C%B2%E5%BA%95+%E4%B8%8D%E5%A6%82%E6%83%B3%E5%83%8F%E4%B8%AD%E5%BC%B7%E5%A4%A7

--

--

阿里(Ali)
阿里(Ali)

Written by 阿里(Ali)

Web3 產業 BD @matterslab, founder @talkpersia, base in Taipei.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