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國際新聞」市場

阿里(Ali)
5 min readJul 16, 2020

--

一個具有「國際觀」的本土市場觀察。

大約 2014 年左右剛開始寫作國際新聞的時候,台灣瀰漫著一種缺乏國際觀的焦慮,電視台只看行車紀錄記跟抄 PTT,幾乎很少的國際新聞。其實嚴格來說台灣仍然是有國際新聞的,傳統四大報都有國際版面,但確實很少人關注。

這有現實原因,當時台灣在中美關係被邊緣化,兩岸關係還在九二共識的蜜月期。當時一些人想要做些改變,因此聯合報創立了轉角國際,關鍵評論也差不多在這時候出現,另外坊間還有狗語日報、以及洞見國際新聞網等。

到了2020年,整個局勢已經大有改變,個人不認為台灣的媒體缺乏國際新聞,而是有非常多的國際新聞頻道跟自媒體冒出來。這跟大環境有關係,首當其中自然是特朗普當選之後的中美關係改變,從過去合作變成對抗,而台灣夾在這之間就不再是安靜的第三者,而是需要保持高度警覺,因此傳統電視台的國際新聞都開始多了起來,甚至中印邊境衝突也成為政論節目的話題,更不要說這幾年的香港議題了,再再都讓人關注國際變化。還有最重要的就是 2020 的武漢肺炎疫情全球大爆發,台灣媒體前所未有地天天播送「國際新聞」。

第二個是網路科技工具持續地普及,在2015年大家還是寫文章為主,現在有更多選擇,可以做 youtuber、podcast,還有 medium 直接可以用。

因此台灣現在「國際新聞」品牌很多,閱聽大眾想要認識國際新聞完全不缺管道,缺的可能是特定和好的內容。在這裡所謂國際新聞是比較傳統的理解,意即國際上發生的事件,以政治與經濟為主。

(新的美國駐以色列耶路薩冷大使館,2018年啟用前幾天,作者攝)

粗淺地分類一下台灣國際新聞品牌,可分類為四種,第一種是網路媒體會有專門的國際區塊,也有專門部門負責,但屬於整體的一部分。第二種則是媒體裡面特別開設的獨立頻道專門做國際新聞,有自己的風格。第三種則是以國際新聞為內容的自媒體,通常是個人經營。這三種包括的品牌有:

  1. 傳統媒體:文茜世界週報、公視新聞全球話、風傳媒看世界、上報、中央社國際版
  2. 新媒體頻道:聯合報轉角國際、范琪斐ㄉ寰宇漫遊、科技島讀了概、地球圖輯隊、關鍵評論網(國際大風吹)
  3. 自媒體(通常是個人):百靈果、敏迪選讀。

這個分類租淺的原因是有些不好分類,例如把傳統媒體跟幾個新媒體放在一塊,主要是這些新媒體在處理國際新聞上是歸納在整個網站裡面,而不是獨立出來一個品牌。范姊的節目雖然劃歸在新媒體,但是她在傳統電視上播出,但她也多角經營youtube跟Line。如果硬要劃分的話,就是媒體跟自媒體,有沒有公司在背後支撐而已。

底下挑幾個來看他們的模式

文茜世界週報、公視新聞全球話

內容形式:電視台。

內容:傳統電視節目形式,一集半小時到一小時不等。

經營模式:電視台支撐。

評比:文茜世界週報一些人認為視角不能接受,但可惜人家收視還是很好,長輩愛看。

風傳媒看世界、上報、中央社

內容形式:網頁文字為主

內容:網路媒體國際版面,日常新聞更新

經營模式:平台支撐

評比:前兩個都把自己定位為新媒體,但版面思維其實還是比較傳統,中央社近年大力進行數位化,成果豐碩,三者都有開設國際新聞版面提供最新的國際新聞。這個屬於傳統剛需,因此寫得扎實牢靠最重要。

聯合報轉角國際

內容形式:網頁文字為主,也有podcast

內容:深度報導內容、評論等。文字都是長閱讀。

經營模式:聯合報養

評比:聯合報在幾年前開設的獨立頻道,以深度內容為主,除了自己寫的新聞,還有外部合作作者供稿,算是典型的新網路媒體經營方式。另外有開設podcast,品牌有做起來,應該是目前新媒體中國際新聞最好的頻道之一。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內容形式:youtube、電視

內容:影片為主,解說與評論,偶爾有邀訪來賓

經營模式:收看率

評比:原本在美國當外派記者的范姊回到台灣之後開設頻道,給國際新聞市場激起不少火花,生動不失嚴肅的解說。除了寰宇之外還有跟 Line 合作的 Line today 看世界,另外范姊很早就經營「范琪斐的美國時間」臉書頁面。

科技島讀了概

內容形式:訂閱讀者限定 email、懶人包圖文

內容:當下時事內容,不一定國際。

經營模式:訂閱制

評比:科技島讀的新品牌,主打用15張圖片左右讓你了解新聞事件,需要訂閱才能看。具體成效還要過一段時間。

地球圖輯隊

內容形式:圖片+文字。

內容:新聞成分較淡,更像是介紹國際新奇事物。

經營模式:贊助+商品

評比:圖多又精美。

百靈果、敏迪選讀

內容形式:podcast

內容:當下國際新聞、介紹新書。

經營模式:訂閱、廣告等

評比:這兩個都是podcast起家,其中百靈果做了有五年之久,據說是直到今年podcast起飛才開始聲名大噪,但在這之前應該有累積不少粉絲。內容多元,有新聞、討論、介紹新書等。敏迪則是以播報新聞為主,但似乎弄了app 跟開始訂閱服務。

從上面看來,台灣的國際新聞在2020競爭是非常的激烈,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內容呈現方式甚至不同的內容都讓閱聽受眾有很多選擇。不過,誠如一開始所說的,特別與好的內容依然缺乏(或許永遠缺乏),由於國際新聞還是跟著西方的新聞在走,因此有時候會有集中討論一件事情的狀況。有些不被西方媒體重視的「國際新聞」可能就不太容易出現在上述的頻道上面。

另外這份簡單的介紹不包括許多傳統媒體,例如名嘴政論節目、或者傳統報章雜誌的國際新聞版面,這是因爲大部分都不是以國際新聞為主要內容,很難說是一個單獨的頻道。不過如果覺得不錯的頻道,歡迎留言。

最後,如果有志投入國際新聞的市場,不妨可以多加思考要從什麼方向跟方式來切入,機會很多,競爭也很激烈。

--

--

阿里(Ali)
阿里(Ali)

Written by 阿里(Ali)

Web3 產業 BD @matterslab, founder @talkpersia, base in Taipei.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