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性感現實骨感
今年本來要出國念書,但是因為個人太過才疏學淺加上疫情嚴峻關係,決定先暫時留在台北工作,而非常湊巧有個間媒體國際新聞部的主管出缺,找我過去也就這麼待了下來。
國際新聞對我來說不算陌生,研究所時期有跟朋友嘗試寫過國際新聞的經驗,後來不時在一些網路媒體上撰文討論中東議題。早前在一家網路媒體工作時,一半也負責國際新聞的評論。不過事實上,個人一直擅長的是「評論」,純新聞還是第一次。
緊急抱佛腳
由於這是第一次當上所謂主管級,還非常慌張地跑到書店抓了一把當紅的《當上主管後,難道只能默默崩潰?:Facebook產品設計副總打造和諧團隊的領導之路》一書,希望從這個Facebook產品設計副總書中抓一點心得,或許可以協助我度過初期的陌生環境。
儘管Facebook產品團隊與我這個新聞小部門規模差距十萬八千里,有些道理還是很通用的,有些挑戰跟困境無論團隊大小或產業都會遇到,畢竟帶領的都是人,而人都會有共通的事情。
不過,新聞機構的運作邏輯,跟外面的商業機構還是有差別的,這點我覺得寫過《韓國,原來如此!:前美國記者的第一手社會與職場觀察》一書的前華盛頓記者講得頗好,這本書也是我剛開始主管之旅不久後讀到,從辦公室裡要清理掉的公關書堆中拯救回家,反而拯救我這個慌張的靈魂。
在新聞部門(以國際新聞為例)當中,每個記者都是獨立作業的個體,每天進辦公室會處理世界上某個地方發生的某件事情,而你的新聞訓練與專業是要在幾個小時之內,化身為某個國家或議題的專家,講清楚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
以華盛頓郵報的文章長度與深度是如此,我任職的機構通常不會寫得如此之長 (不然就應該架上付費牆囉),但工作邏輯是差不多的。在商業世界中,每天每個月的表現從業績數字就可以看出來,在新聞世界中,沒有這些數字,而點閱跟文章好壞也沒有直接關係,好文章不一定有人讀,聳動標題空洞內容有時卻獲得許多關注。在商業世界中,要避開風險,但是在新聞世界中,反而挑戰權威是被讚頌的。
這些表示其實在實際運作中,我不用像Facebook產品副總一樣天天跟同事開會,我只要確保每個同事如實完成當天的新聞產出即可,而每篇報導大多數都是獨立作業,不用牽涉到不同部門與不同同事。因此所謂「管理」的成分並沒有那麼大,更多只是指引方向,協助同事。
管理風格
談管理或許該先談談哲學,先有管理哲學,才有管理策略跟具體作法。
因為還很菜,直接先講幾個想法
- 方向:低度管理,相信同事能獨立作業,只要給予方向。這點可能在新聞機構特別有用,因為多數工作都是一個人完成。
- 信任:管理要協助同事達成成就,協助他們達到目標,避免事必躬親,不是每件事情都非你自己來做不可,但有些事一定要你自己做,比如決策、決定人事任用。另外以新聞機構而言,在選題上面,也並非總是要自己挑選,也可以放手讓同事挑選。
- 因才而用:每個同事都有不同專長,重視他們的專長並且讓他們發揮擅長的事情。這在新聞機構裡面就意味著,有些人擅長撰寫特定主題,就讓他們有時間跟機會撰寫相關主題的新聞,或者進行類似的採訪報導。
這三點大概是我目前感悟到管理的三個心得跟原則,當然具體實踐上還有很多細節之處。
目標
再來談談目標,在我入職之前,我個人希望帶領的國際新聞部門可以跟上市場變動的腳步,設立了短期三個小目標,這三個分別是
- 開設 instagram
- 開設 podcast
- 改用例如 Slack 協作溝通軟體
坦白說,三個至今都沒有成功,前兩個是因為後來我發現,公司平時評量的標準都是點閱數字,instagram跟podcast對於網站點閱都幫助不大。因此podcast必須當作另外一個產品開發,有點難整合到現有網站當中。
不過對於instagram來說,額外付出成本比較小我覺得還是有嘗試的空間,但需要調整工作流程,否則平常因為忙碌的新聞流程,這個項目很難持續。
至於 podcast,在觀望半年之後,發現潮水慢慢退去,實際效果有限,既不會增加點閱,還需耗費額外心力。除非公司有興趣納入未來發展方向,我認為這個項目基本夭折。
最後一個 Slack 溝通軟體就更有意思,新聞機構跟政治圈一樣,都是用LINE作為工作平台,對我來說LINE的設計本身就不是作為工作平台來使用,而且LINE是私人帳號,這會導致公私領域的重疊。不過,不可能國際新聞部門用Slack但整個公司還是用LINE,而且公司也不可能換成Slack但是整個新聞界和政治界都用LINE,這終歸是大環境的問題,這個目標我認為是想多了。而且當我告訴同事Slack時,沒有人有聽過,顯見新聞圈跟新創圈的鴻溝不是一點點。
唯一成功改變的,反倒是我當初沒設想到的google keep,由於我會每天在google keep上紀錄當天的新聞選題,分享給同事也非常方便,google keep 成為我進入公司後團隊唯一新增的數位工具。(之前據說是用白紙...)
再過一個月,即將到任滿半年,再進入2021的時刻回想起來,在推動改變這件事情上,是不是操之過急,而不是先花一點時間熟悉目前運作狀況比較好,改變也許需要慢慢推進,特別是對於工作模式相對傳統的新聞機構來說。
最後一點,由於自己是空降,而非原有公司內部升遷,我不確定這給我管理上帶來什麼困難,但至少目前我生存了下來,希望新的一年能持續學習管理以及專業上的知識,在新聞這個傳統產業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