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薩冷風暴,伊朗的外交利多?
12/16/2017
刊載於香港信報:http://www1.hkej.com/dailynews/article/id/1726749/
(刊出版本與此版略有不同)
12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承認耶路薩冷為以色列首都,並表示準備將美國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移過去。演說一出,引起穆斯林世界嚴厲譴責,以什葉為國教立國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也不例外。最高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表示:「這(聲明)顯示他們(美國與以色列)的無能與失敗…他們無助又無法達到他們的目標。巴勒斯坦將會被解放,巴勒斯坦人民將會勝利。」伊朗總統魯哈尼(Hasan Rouhani)則表示:「今天敵人們發動了新一波對抗穆斯林的陰謀並且瞄準了…聖城…儘管伊朗…想要透過協商解決爭端並不贊同在區域內任何的國界變動,伊朗不會容許針對伊斯蘭聖地的侵略。」
儘管不滿,但「耶路薩冷風暴」實際上給伊朗帶來兩個「外交利多」:一是轉移特朗普、以色列和沙特外交封鎖伊朗的努力。二是穩固伊朗的對抗以色列與美國的「抵抗陣線」。不過,鑑於伊朗不是巴以問題的主要關係方,不用過於誇大耶路薩冷帶給伊朗的好處。
首先,原本特朗普上台之後,沙特、UAE與以色列等國熱衷與美國組織反伊朗的非正式陣線,強調伊朗對區域穩定的威脅。特朗普承認耶路薩的決策過程當中,據信是沒有把伊朗因素納入考慮的。宣布一出之後,穆斯林國家同聲譴責,直接成為當務之急的議題。12月14日,在土耳其召開的伊斯蘭合作大會57個成員國共同宣布認可東耶路薩冷為巴勒斯坦首都。在此情況之下,「美 — 沙 — 以」的反伊朗議程再度停擺,實際上這也不是今年第一次,五月沙特等多國外交封鎖卡達時(有一說是卡達不參與反伊朗陣線),伊朗就抓住機會強化與卡達的關係。
去年特朗普宣布當選以來,伊朗就預期美伊關係會急轉直下。果不其然,特朗普上台就大張旗鼓批評伊朗,並試圖破壞伊朗與多國簽訂的核協議。伊朗除了一面維持外交上的沈穩,還兩手策略地加大支持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並試圖轉移國際注意力到巴勒斯坦和葉門,對沖特朗普的敵對態度。然而這一切都沒有特朗普自己承認耶路薩冷所造成的衝擊來得有效。而且,特朗普對伊朗的敵對態度,將伊朗國內改革派拉近保守派「不能信任美國」的立場;這一次耶路薩冷事件,又一次證實這樣的看法 。
第二,伊朗自80年代以來,形成所謂非正式的「抵抗陣線」,對抗以色列與美國,這包括了敘利亞阿薩德政權、黎巴嫩的真主黨和哈瑪斯。不過,哈瑪斯在2011的敘利亞內戰爆發後,忍痛退出了這個陣線,與伊朗關係轉為冷淡。2015年核協議簽訂之後到今年敘利亞局勢逐漸明朗,哈瑪斯與伊朗的關係才又重新恢復,伊朗再次成為哈瑪斯最重要支持者,「抵抗陣線」陣容也重新完備。對哈瑪斯來說,接受伊朗是「不得不」的選擇,因為只有伊朗願意也能夠提供哈瑪斯所需要的資金、武器與軍事訓練,即使巴勒斯坦人普遍對伊朗沒太多好感。
然而,不必誇大伊朗在巴勒斯坦的角色以及耶路薩冷風暴帶給伊朗的好處。從本質來說,伊朗熱烈參與巴勒斯坦議題以及支持哈瑪斯,更多是出於意識形態與政治利益的需要。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外交國策主軸是反美反以色列,支持哈瑪斯符合這一邏輯,同時,對伊朗來說,積極一點想做穆斯林世界領袖,消極一點需要消弭主流遜尼世界對什葉伊朗的猜疑,巴勒斯坦無疑是一個可以「團結」伊斯蘭世界的議題。對哈瑪斯而言則是單純奠基於與伊朗反以色列的共同立場,而且考量到阿薩德忙於內戰之後,就再也沒有阿拉伯國家願意給予實質支持。
再者,伊朗並不干涉哈瑪斯的運作,伊朗本身也不是巴以問題的直接參與方。巴以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是取決於巴以、美國、約旦和埃及等國;伊朗「只能遠觀,不能近玩焉」。另外,伊朗的支持也主要僅限於哈瑪斯,與巴勒斯坦另外一主要黨派法塔赫關係不佳,這限制了伊朗對巴勒斯坦的潛在影響力。更何況,伊朗對抗以色列的主力,終究是同為什葉派與意識形態相同的真主黨。
因此,可以預見伊朗會善用耶路薩冷的議題給自己繼續創造有利外交環境,但又不會做出任何與以色列或美國正面衝突的舉動。若伊朗要跟以色列或美國正面交鋒,最終還是會在黎巴嫩或敘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