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之後中東地區顯得格外紛亂,這股浪潮席捲了這個地區的數個國家。除了街頭抗議,政權更替,內戰等等,我們還看到安理會的美國、英國、法國還有俄羅斯等忙進忙出,從金援到禁航區,干預方式五花八門。
這些大國的外交折衝在敘利亞問題上展現地淋漓盡致,美國拉著英法本來要對敘利亞來一次懲罰性的導彈攻擊,以懲罰敘利亞政府(據信)在八月時用化學武器殺害平民一千多人。而俄羅斯則力抗這個決定,隨後拉著敘利亞外長提議銷毀自己境內所有化學武器,英美法一看欣然同意,這場外交大戲在諾貝爾頒獎給禁止化學武器組織下暫時劃下句點。
FROM WIKIPEDIA
不過中國呢?中國也是應該負起世界性安全責任的常任理事國不是嗎?
中國在這場外交盛會中完全缺席,除了在安理會跟著俄羅斯否決一切針對敘利亞的決議案,剩下就是發表空洞的聲明:支持國際社會和平解決,鼓勵政治對話,歡迎敘利亞簽署協議。類似的官方聲明從誰的口中說出來都一樣。中國在中東可謂推行著沒有政策的政策(No policy’s policy)。
不過這樣沒什麼好奇怪的,因為中國長期以來奉行著不干涉原則的金科玉律,除了自家門前的安全問題,遠方的紛擾從來看不太到中國人的身影。不過與其說是中國相信不干涉的道德更重要,更貼切的說中國不太在乎遠方的紛紛擾擾,以及太忙。
當年一位埃及記者在採訪時問江澤民,中國是否能在中東衝突中扮演某種角色時。
江澤民無比坦白地回答:We are too busy with our economy.
中國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的主任韓磊(Paul Haenle)十月初便撰文遺憾中國錯失一個展現自身影響力的好機會,並敦促中國政府認識到自己身為全球性大國,下次再有衝突的話,應該站出來調解,否則最終會危及自己的利益。
筆者認為不然,中國目前無力也無意插手中東事務。
韓磊首先論道,如果中國容忍敘利亞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那麼同理朝鮮也可以擁有核子武器。這樣的憂慮有其道理,不過敘利亞不太依賴中國,而朝鮮高度依賴中國。即使中國在這件事情上言行不一,朝鮮難道可以我行我素嗎?
第二個論點是國家利益。中國從中東進口石油的數量節節上升,截止目前為止中國從中東進口的石油數量是進口總量的60%。能源需求的背後便需要政治安定,而美國的進口量卻相對地逐年下降,這在未來可能會降低在此地區的興趣。這個論點有點似是而非。隨著中國的經濟利益越來越龐大,這是否意味著中國也需要介入南美或者歐洲的事務來維持其地區穩定?
最後一個論點是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正從敘利亞蔓延開來,極有可能擴展到新疆地區,而中國介入中東可以從源頭處理這個問題。筆者對此保持懷疑,畢竟美國正在進行這樣的努力,不過事實上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並沒有因此減少。
從上述三點看來,中國並沒有強而有力的理由介入中東地區,更何況中國不似美國,在中東有任何堅實的盟友可以作為支點。而且中國仍然花費主要心力在經濟上面,江澤民那句話到今天依然有用。
然而更深層的問題在於,中國對於世界秩序根本沒有一套自己的論述和規劃。儘管中國的經濟規模是世界級的,其思想和戰略基本上還維持鄧小平的韜光養晦,也就是專心自己的發展,在國際事務上保持低調。儘管有些學者試圖提出一些理論,其理論大體上還留在學術界或者民間,沒有進入到政府政策裡面。因此在缺乏信念或是思想指導的情況之下,中國最好還是不要去淌中東的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