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戰、兇殘與暴徒
是伊斯蘭國自建國以來大多接收西方媒體消息的我們所最常接觸的形容字眼。但如此暴虐無道的「國家」,何以陸續有人前往奔靠?當中不乏西方精英份子,甚至攜家帶眷抱著襁褓中的嬰兒前往的也大有人在,若是我們拔除對於行為的善惡考量時,單純以一個營運組織的角度去檢視伊斯蘭國,它會是什麼樣子?如果人們會認同此國的理念,它值得人們投靠嗎?
此圖摘自伊斯蘭國自力出刊的2013年度報告,將執行的恐怖行動詳細分類,並且統計,進而圖像化,詳細完整的程度甚至遠超過一般的政府組織。
年報
伊斯蘭國的主體ISIS是一個由蓋達分出的恐怖組織,主要特色為殘暴無節制的恐怖行動,特別是最近廣為人知接二連三的割頭影片。但對於筆者而言,令人「驚艷」的是其出刊年報的詳細與完整程度。提到恐怖行動,常會帶有突發性高、無策略的個別行動做為想像,很難跟嚴密的組織行動規畫畫上等號,特別是細數多少次綁架行動、爆炸行動與武裝攻擊。可是ISIS的年報卻做到這件事情,先不論資料的準確與真實度,這代表著ISIS背後有著完整的經營體系在營運這件事情(就算是捏造的),並且將ISIS所執行的事情早已細分到非常精密的程度,讓統計與規劃能夠妥善進行。除了在經營層面上可以擴展到使用關鍵活動指標做管理依據之外,也同時使用了理性的數據工具去說服支持者投靠同理念中最具發展性的組織。
對於其他與ISIS敵對的國家來說,這是進一步證明自己的恐怖行為是可以控制的,擴張伊斯蘭國的威嚇能力,只要輔以恐怖宣傳,就能達到如占領摩蘇爾(Mosul)一樣,作到在戰力相當甚至有一段落差的戰事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在這樣經營體系穩定發展的狀況下,可以想見未來ISIS可以對自己的活動進行預測,以數據為指標,在下一步設定成長目標讓組織發展,並以此加強自己預告的可信度與威脅程度。
ISIS2013 年報封面
從年報的角度,ISIS很明顯不同於其他恐怖組織給人的感覺。
延伸經營層面的精密,我們試圖理解其組織怎麼能毫不猶豫且不停播送極端恐怖行為,主要是讓組織的形象鮮明並且與其他恐怖組織做出區隔化。極端而非普通認知的恐怖行為是宣傳戰略主要且成功的一環,讓ISIS成功地打造出了最變態、無法控制、可怕的恐怖組織形象,讓人忽略了他僅是由一個基地組織下屬發展出來的大小而已。隨著組織占領摩蘇爾自立為王,ISIS頓時成為美國與各國的最大公敵,態勢上猶如新的基地組織,對ISIS來說雖是一步險棋,但現階段看起來確實從這樣的宣傳吸收到了需要的人力自行投靠,再加上一個虛幻的阿拉伯強大帝國願景,就構築成現在成功招募各國青年的組織樣貌。
幸運的話各國期望它會自己瓦解,即使那要等上好幾個年頭-歐亞連線~新生的伊斯蘭國有沒有戲唱?
而我們在先前的歐亞連線看到這樣的評語,也反應了大多數國家除非必要不希望自己陷入泥淖的心情,這件事情我們也可以從敘利亞的內戰持續甚久可知一二,可是近期阿拉伯世界進一步支持美國的打擊行動,對以威嚇與宣傳為主要戰術的伊斯蘭國並不是一件好消息。
收入來源
其次是伊斯蘭國的經濟,這一項被大作文章讓它躍昇為最強大的恐怖組織之一的主因在此,這邊我們要驗證前面那件事情,如果它沒有被剿,是否會因被圍困自動瓦解?
根據ISIS的年報與恐怖組織財務研究報告指出,ISIS原本的主要收入來自捐款、贊助與有目的性的綁架勒贖跟掠奪:
ISIS財務圖表:左為收入類項,右為主要支出。
捐款/贊助
ISIS本就是以施行極端恐怖攻擊行為為主的組織起家,從先前自行發布的年報當中所顯示的恐怖攻擊行為分類數據統計之詳細與介紹,可以理解ISIS這些行徑是有計畫性地經營並以此與其贊助者報告成果。除了鞏固固定的贊助者,更可以拉攏新的捐助者,以及吸引認為其他類似組織並未達到他們所要目的的捐助者。而從年報的成長看來,ISIS的極端恐怖行動對於其支持者來說不無誘因。 但以數量看起來並不足以支應這麼多人的組織維持。但這是少數ISIS不需要倚賴掠奪行為擴張就能得到的收入。
綁架勒贖
近年ISIS在歐洲地區所施行的綁架勒贖所帶給組織的收益也累積近千萬美元(相對銀行搶劫所得僅為零頭),除了從此獲益之外,其綁架的對象越深入敵對勢力,除了對西方陣線國家的恫嚇力愈大,也讓ISIS在執行力的彰顯有了最強的佐證-導向ISIS的叫囂不容忽視的結論。對於一個近乎與檯面上所有勢力跟鄰近國家都不處於友善狀態的組織來說,這樣的強勢地位是相對有幫助的,敵對勢力互有忌憚不聯合出擊,就能多喘息一段時間。但目前看來是收到了反效果,無論阿拉伯世界的想法為何,這樣的聯合態勢都令組織短時間無法擴張。
搶劫
日前ISIS在占領摩蘇爾時,據媒體稱從銀行掠奪了約莫4億美金的資產,無論是做為組織人力費用的支應,或者武裝軍力的擴張,都對ISIS有莫大的幫助,尤其是這一筆資金規模之大甚至可以構築一支有戰力的機隊。雖此資產之龐大,若過度仰賴此資產會導致組織財務不平衡,若非使用正常的現金流動來維持日常運作,而是直接掏金山支應所需,進而使得組織必須要持續擴張掠奪才能夠維持。
石油
這是ISIS在占領伊拉克北境最大的收穫之一,可是伊拉克最豐足的油田位於南部,但目前看來這兩座油田所帶來的收益,在沒有開採的技術情況下,按照法國學者的估計,他們僅能開採1/10的量。以每桶25美金的低價出售,用伊拉克公布的原油生產量資料估算,約可以支應15000人每個月600美元支出的九分之一,如果進一步希望能夠以此維繫組織的活動,除了發展石油開採的技術以外,是否能夠以黑市以外的方式交易石油都是途徑之一。
稅收
ISIS於摩蘇爾開始徵稅,就像是一個國家一樣,主要以公營事業與一些懲罰性的稅收,據中東報導指出,每個月可以徵得800萬美元的收入,並不單純只是向地方施行嚴格的伊斯蘭律法並且徵稅。ISIS也深知這樣會失去自己的民心,另一隻手則伸出大作福利鋪設電纜與各項設施,試圖攏絡聽話的群眾。若民心穩定,稅收趨穩,伊斯蘭國便有機會來到自動支出收入平衡,此時搶劫的龐大資產就大有可為。
從ISIS存在已久,便可推知ISIS本身的支出與收入至少為平衡,也就是扣除了這次的掠奪、石油與稅收,ISIS也可以藉由捐助跟勒贖繼續維繫最低的運作模式。但這也是ISIS占領伊拉克北境與原先處境不同的起點。 ISIS正試圖不再依靠捐助、勒贖與綁架等被動與掠奪性的行為,轉向發展類國家機構的運作模式,建立基本的官僚體系。主因也是ISIS知道原本的模式必須要透過不斷地擴張才能夠發展,而此絕非長久之計。ISIS持續做更多與建立一個國家有關的事情時, 歷史告訴我們,暴力行為會隨時間被遺忘,只要他們成為正統。
ISIS會自然瓦解嗎? 筆者持疑。(此時阿拉伯世界已表態支持美國打擊伊斯蘭國)
總體來說,伊斯蘭國正走向一條建國的道路,雖此路非常蜿蜒,但可以看得出路徑,是否會因為經營團隊的精算與戰術戰略的精實,使得伊斯蘭國能夠順利存活下去?仍仰賴幾件事情的發展:一、當地居民(市場)的反應、二、經濟活動的延續,包含了石油的開採與交易模式、三、組織發展與地盤鞏固,若美國不真的出手打擊撲滅,待其完備國家邊疆與形態,能夠進行更長遠的作戰時,交戰會變得更加辛苦。但作為一個創國中的組織,伊斯蘭國是值得被投資的,儘管風險極高,站在這個角度,就能夠理解仍有人前仆後繼前往這「殘暴」之「國」的想法。
市場狀況
要看ISIS所位居的市場必須先從伊拉克開始觀察,因為該國北部是ISIS崛起的根據地。根據CIA的World Factbook,伊拉克人口三千兩百萬人,0到14歲人口有36%,15到24有19%,25到54為36%,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經濟體。80%是阿拉伯人,占居一方的庫德族有15%左右。全國基本上都是穆斯林,其中什葉派高達60–65%,遜尼派32–37%,前者大多居住於南方,後者北方。2013年GDP為$7,100(台灣為$39,600),世界排名141。失業率在2012年粗估為16%,主要產業有石油,化學,紡織,皮革,建築材料,肥料,金屬等。上述數據大多來自於前兩年,其中不少指標在ISIS壯大期間必然有所變動,只是目前無法更新最新數據。
產生IS的社會條件是從美國推翻海珊政權之後開始塑造的,原本海珊當政下的伊拉克是一個獨裁的世俗政權,靠壓迫建立了穩定。2003英美藉口海珊持有化學武器後推翻了該政權。然而英美只有軍事計畫而無政治計畫來重建這個國家,留下的是滿目瘡痍的伊拉克和混亂的秩序。伊拉克失敗的經濟、政治和社會重建工程提供了讓伊斯蘭國崛起的絕佳條件。
第一點是未能建立有效的社會安全機制,2003年美軍入侵之後不久便解散了伊拉克軍隊,據信是為了拔除海珊的影響力,然而後來這個決定被證明為巨大的錯誤,因此自此之後就很難面對伊拉克日益嚴峻的安全挑戰。至今伊拉克軍隊仍然散沙一片,在七月伊斯蘭國如火如荼的進攻當中,伊拉克士兵往往棄守逃跑。
第二點是教派衝突。原本伊拉克在海珊統治之下並無太大教派衝突問題,因為不管是誰都得服膺於獨裁,儘管主要是由較少數的遜尼派掌權。然而美軍入侵之後慢慢建立起憲政民主體制,逐漸讓人數為多的什葉派掌握政府單位,這一切過程在2006年馬利基總理上台之後惡化,不僅排擠政府中的遜尼派成員,並日漸集中自己的權力,甚至庫德自治區都揚言退出聯合政府。八月時美國再也無法忍受馬利基對伊拉克政壇的傷害,放手讓伊拉克各黨派逼迫馬利基下台。
教派衝突還有其國際因素,中東最大的兩國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分屬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大本營,沙烏地阿拉伯是遜尼派極端教義的出產國,而伊朗則是什葉派教徒所建立的國家。美軍推翻海珊之後兩者之間再無中間國,虛弱的伊拉克以及後來敘利亞內戰爆發所創造出來的權力真空,兩國檯面下的教派衝突變得日益激烈。親伊朗的巴格達政府和伊斯蘭國某種程度上都可以視為兩國博弈的一環。
承接上點,第四個是整個區域局勢不穩定。阿拉伯之春後爆發的敘利亞內戰讓大片與伊拉克接壤的土地成為無政府狀態。原本在伊拉克遭到政府軍強力攻擊但實力未豐的伊斯蘭國那時便移到敘利亞運作,一方面對抗阿薩德的政府軍,一方面也攻擊溫和的敘利亞叛軍。阿薩德為了標榜他也是在對抗恐怖主義有意地避開和伊斯蘭國衝突,而伊斯蘭國在過去兩年間攻擊其他反抗團體比攻擊阿薩德政府的興致還要高。敘利亞內戰提供了ISIS早期成長的絕佳空間,使其日漸茁壯並磨練自己的能力。
最後一點是溫和派團體的失敗,這關係於西方的政策。在敘利亞內戰的時候,西方的目標是推翻阿薩德政府,然而與此同時又不願大力支持溫和的反抗軍,導致極端的團體日益強勢,伊斯蘭國便是其中之一。在埃及,美國袖手旁觀讓相對溫和的穆斯林兄弟會被埃及軍隊政變並且迫害解散,而在伊拉克,中央政府未能行包容政策,反而以狹隘的教派觀念排擠他人。西方政策讓不少穆斯林(當然不是全部)覺得溫和的手段已告失敗。所有種種都間接促成了伊斯蘭國的興起。
風險與展望
主要鑒於上述所述,伊斯蘭國目前面對兩種可能的風險,一個是內部的,一個則是外部的。
內部的風險在於內部勢力的相互競逐,因為伊斯蘭國吸引各方勢力的加入,內部成員並不是單一而且單純。伊斯蘭國號稱哈里發體制,哈里發一人在重要事務上有絕對的決定權(據信哈里發巴格達底的權力相當集中)這些新加入的成員其中包括不少已解散的前伊拉克軍隊的將領加入。這些將領是今天伊斯蘭國壯大的背後力量,比如目前巴格達底的副手Abu Muslim al-Turkamni就是前伊拉克軍隊情報體系的高階將領,並曾擔任特種部隊的軍官。目前對內部架構的資訊絕大部分都來自於在戰場上所襲獲的文件,而這些文件又多透過媒體報導出來,因此目前很難掌握真相。
不過外部風險倒是相對容易掌握許多,對伊斯蘭國最大的外部威脅便是其他國家對他的攻擊。美國已經宣布聯合其他十個國家準備對伊斯蘭國展開反擊。歐巴馬所設定的三年計畫預計透過美國的空襲和資助當地武裝-敘利亞叛軍和庫德族來打擊伊斯蘭國。
歐巴馬的這份計畫存在許多問題,讓人質疑最終根本不可能如歐巴馬所宣稱消滅伊斯蘭國(一如美國也從未消滅塔利班和蓋達組織)。首先是美國無意派遣地面部隊,如果不派遣地面部隊是要如何剷除躲在山區和防空洞裡面的伊斯蘭國成員?再者是敘利亞叛軍乃是一群烏合之眾,美國又如何指望這群人能對抗身經百戰戰鬥力十足的伊斯蘭國?另外美國試圖消滅蓋達組織已經有10年光景了,至今蓋達仍有餘力擴張。三年計畫看不出有任何實際的目標,缺乏完整的規劃和不負責任的空襲只有讓伊拉克變得更加殘破而已。
因此儘管美國聲勢浩大的要打擊伊斯蘭國,從現實角度來看伊斯蘭國並不太可能被打倒。在可預見的未來,至少是歐巴馬設定的三年,整個伊斯蘭國的活動範圍都不會穩定下來,伊斯蘭國的擴張可能因為國際反擊而暫停,但不會因此而消亡。而週邊國家土耳其、約旦、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等都會受到波及。
結論
回到我們所說伊斯蘭國自我營運上面所必需要突破的要點,如果美國並未真正對伊斯蘭國造成打擊,單只是與阿拉伯世界互相支持對方攻打,不用談三年,甚至十年都沒有辦法對伊斯蘭國造成影響,當中除了伊斯蘭國戰術上的成功使得局部進攻變得困難,也因就算實行圍困戰短期內也難見效,使ISIS得以安然維持現況,雖說不上穩定邊疆與領地,至少核心領地不會被奪走,不過進一步要能往東邊拿下水庫與油管或者控制水線,暫時都不太可能。
反面來說,站在希望攻陷伊斯蘭國的立場,必須在它站穩營運腳步與安定被統治區域之前,聯合各國斷絕其黑市交易,並使該被統治區域的人民感到生活不安定,才能夠進一步施展其他戰術打擊,若非如此,要真正撼動伊斯蘭國除了癡人說夢以外,還會得到反效果,讓那些光譜上靠近他們的群眾更願意去投靠這樣的組織。
於是,伊斯蘭國越是暴虐無道,就越吸引人。
滿是包袱的西方領袖,該如何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