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的不確定性以及尚未解決的危機,使得退出歐盟的選項看起來越來越合理。太平洋與大西洋兩個島國的領導人準備用全民公投解決各自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總統馬英九試圖在今年底用公投決定核四廠要不要繼續興建,而英國首相卡麥隆則打算於2017 年以前舉辦英國是否退出歐盟的公投。
兩人湊巧地領導力都備受質疑,小馬哥被暱稱為「水母」,卡麥隆則被譏諷為「風中的蘆葦」(Reed in the wind)。如果兩人都有足夠的領導力帶領國家做出正確的決定,何必勞民傷財地舉辦全國公投?
台灣的公投法超高的門檻使其非常難以通過,卡麥隆則是希望通過公投消滅保守黨內日漸強大疑歐派的聲音,讓英國好好地待在歐盟,有讓全英國人民解決一黨內部危機之嫌。
疑歐派的強勢崛起
很明顯地,歐盟越來越不可靠,至少表面上看來如此。就像台灣看到日本福島核災後對核能失去信心一樣,英國看到歐盟的經濟危機逐漸後變得對歐盟越來越不信任。從2008 的金融危機開始, 歐盟便深陷債務,競爭力,失業等泥沼。英國沒有加入歐元區,但是經濟表現也很疲軟,兩年來,經濟成長率一直在正負0.5% 徘徊。疑歐派覺得英國退出歐盟可以過得更好,待在歐盟弊多於利,偶爾他們會拿一樣也沒有加入歐元區的挪威和瑞士當例子。
事實上,英國懷疑歐盟的可靠性不是第一天的事,疑歐派可以說是承襲英國對於歐洲政治疏離的傳統。歷史上英國向來以對與歐陸政治保持距離為傲,關於歐盟的問題早在1975 年英國就是否留在歐洲共同市場進行過全民公投,而其辯論在今年初隨著卡麥隆宣布公投計劃重新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卡麥隆允諾,如果2015 年大選他又繼續執政,他會在2017 年之前舉辦全民公投:英國是否退出歐盟。
獨立黨的主張成案
卡麥隆表明在公投之前會和歐盟重新協商英國與歐盟的關係,希望屆時可以說服英國人民英國應當留在歐盟裡面。然而會不會公投還是未知數,不過五月初,數個疑歐派內閣成員包括教育和防衛大臣相繼表態,如果現在舉行歐盟公投,我會投退出」。曾經在柴契爾夫人底下當過六年財政大臣的保守黨元老Lord Lawson 也在泰晤士報上面呼籲英國退出歐盟,他在1975 年的那場公投當中投下了贊成票,現在他表示2017 年他會投退出。這些給了卡麥隆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出現了早點辦公投的呼聲。
年初的地方選舉證明了英國人越來越懷疑歐盟。極右翼一直主張退出歐盟的英國獨立黨(UKIP)在地方議長的席位暴增了140 席達到了147 席,而聯合政府的保守黨和自民黨則頓失460 席,可謂兩黨的極右翼支持者都轉向了英國獨立黨。儘管英國獨立黨在下議院中沒有席位,唐寧街(首相府)在壓力之下草擬了保證會舉辦公投的象徵性法案。這樣的舉措相當於英國獨立黨的主張已經進入了議會。
退出歐盟利與弊
疑歐派的最大的論點是加入歐盟單一市場的成本超出了利益。每年英國得向歐盟繳交80 億英鎊費用,還有許許多多的監管負擔,單一市場所提供的利益無法彌補這些開支。他們論道,儘管英國現在和歐洲的貿易佔了進出口一半以上,但是未來全球經濟的重心在像是中國等新興市場,歐洲乃是昨日黃花,歐盟法規綁手綁腳影響競爭力,英國應該退出歐盟,轉而擁抱這些新興市場。英國人最關心經濟,經濟上的得失幾乎主導了關於歐盟的辯論。
這個論點卻似是而非,歐盟佔據了英國進出口一半的經濟量,對英國而言, 留在單一市場重要性不言可喻。退出歐洲單一市場擁抱新興市場意味著可能還得跟各個國家一個一個談判貿易協定,英國沒有在歐盟的保護傘下會不會談出成果令人懷疑,更不必說退出歐盟之後英國還得重新跟歐盟洽談貿易協定。
正在討論美歐貿易夥伴協定的美國官員就警告,英國要是退出歐盟,美國不會跟英國另外談一份新的貿易協定。再說歐盟法規儘管有點繁雜,比起法律體制不完全的新興市場,歐盟明顯可靠多了;要是英國留在歐盟裡面對於各項法規還有發言權和影響力,退出去就沒有了。
政治方面是另外一個英國需要歐盟的理由。儘管疑歐派總是懷疑布魯塞爾方面試圖從主權國家手上拿走更多的權力,英國仍然需要待在歐盟內部,使其更有籌碼面對類似印度或是中國等新興強權。最近歐盟對於中國太陽能光伏課徵反傾銷稅,引起中國針對歐洲葡萄酒採取報復性措施,讓人不禁懷疑單獨的英國能否面對這樣的貿易衝突。
歐盟需要英國
再者,美國希望英國待在歐盟,而不是自私的退出,令歐盟的團結雪上加霜。反過來,英國在外交和金融方面的經驗也是歐盟在未來更需要的部分。英國長期和中東國家打交道,歐盟需要和英國一起推行更有效的中東政策,比如說在阻止伊朗獲得核武器和解決敘利亞內戰方面。而倫敦金融城承擔了大半的歐元交易,英國的退出對此不是好事。
不過歐盟的不確定性以及尚未解決的危機,使得退出歐盟的選項看起來越來越合理。如果還有四年才公投,結果很難說,目前的發展方向不幸地正朝向疑歐派所期望的方向進行,疑歐派認為, 果歐盟有一天會崩潰,英國應該及早為自己作打算。
但類似不負責任的態度極不可取,一般認為,英國需要歐盟的單一市場和政治影響力,歐盟也需要英國在金融和外交方面的長處。英國不但不該退出歐盟, 相反地更應積極參與歐盟事務,合力幫助其他歐洲國家走出困境,並建立一個體制更完善,競爭力更強的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