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會在紐約當地時間2016年12月23號通過一項決議,宣布以色列在1967年之後佔領的巴勒斯坦土地上所興建的屯墾區全部為非法,並要求停止屯墾行為。該項決議在歐巴馬政府選擇棄權後通過,其餘14個安理會成員國全部贊成。以色列總理辦公室發表聲明:不會接受該決議。這時值得回顧一下巴勒斯坦跟以色列在過去20年以來所進行的多次談判。總的來說,巴勒斯坦是越談越弱,國土越來越小,而以色列則是越來越肆無忌憚,國土越來越大。
巴以談判關鍵問題
巴以衝突追朔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而1967年六日戰爭以色列佔領了約旦河西岸(West Bank),加薩(Gaza),東耶路薩冷和戈蘭高地,其中前三者都是巴勒斯坦領土,聯合國安理會決議242號(S/RES/242)申明了禁止以戰爭獲取領土的原則,並要求以色列歸還所有佔領的領土。上述領土至今沒有歸還,而聯合國也數次重申242號的原則。這些歷史構成了巴以問題的根本。巴以衝突關鍵爭議問題有四個:
第一個問題是東耶路薩冷,巴勒斯坦希望這半座被佔領的城市作為他們的首都,以色列則不願意放棄一個完整的耶路薩冷,而隨著時間推移,以色列已經在東耶路薩冷周圍建立越來越多的建築物。
第二個巴勒斯坦難民地位的問題,兩場戰爭產生出了全世界最大的難民群體之一,數量大約有七百萬人,而許多人是從今天以色列的土地上逃離出來,至今還住在狹小擁擠的難民營裡面。這些人一直在爭取回到家園的權利,而龐大的人數讓以色列至今不願同意。以色列同時要求巴勒斯坦承認其身為猶太國家的地位,而大量的難民回歸必然使這項要求變得不可能。
第三個國界的問題,巴以邊界究竟要怎麼畫。巴勒斯坦一直主張回到1967年前的國界,也就是以色列歸還戰爭所佔領的土地,但是以色列沒有意願歸還。更糟糕的是,巴勒斯坦政府從未實際掌控約旦河西岸40%以上的土地,更別說加沙走廊處於哈瑪斯掌控之下。約旦河西岸18%在巴勒斯坦的完全掌握之中,21%與以色列共同管理,60%處於以色列完全的控制之下。以色列在其邊界建立隔離牆來區分兩邊,但是這個隔離牆年年加長,意味著以色列一直緩慢並吞巴勒斯坦土地。更別說以色列非法在巴勒斯坦土地上蠶食鯨吞地擴建屯墾區導致巴勒斯坦國土破碎,國界根本難以劃定。
第四個就是這些屯墾區(Settlement)的問題,屯墾區就是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開墾並讓移民住進去的地區。國際目前已經多次宣布屯墾區為非法,即使這樣並沒有阻止以色列繼續擴張。關於以色列如何開拓屯墾區,可以參考著名的紀錄片Five Broken Camera,簡單解釋就是慢慢逼走隔離牆附近村落的巴勒斯坦居民(最後總是動用武力),然後將之改成屯墾區,再把隔離牆擴建出去,如此循環推之。
三大階段談判
1993年奧斯陸協議始至今日大約有三個談判階段,正好分屬於三任不同的美國總統。第一階段是奧斯陸協議,第二階段是布希的「和平路線圖」(Roadmap),第三階段則是歐巴馬任內推動的新一輪談判。在這三階段談判之中,上述四個根本問題都是談判的重點,而至今無一獲得解決,在這20年期間,有超過七千個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軍隊殺害、一萬兩千棟巴勒斯坦住房遭到摧毀、屯墾區人口增加了25萬人(諷刺的是奧斯陸協議簽訂之後7年間屯墾區人口成長最快,從24,700成長到37,500)、而區隔兩地的隔離牆長度增加了 705 公里,相當於臺北到高雄兩倍距離。
1. 奧斯陸協議時代:奧斯陸協議(1993), 奧斯陸二(1995), 大衛營會談(2000), 塔巴會談(2001)
在奧斯陸協議簽訂之前,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區是由以色列軍隊所管理。雙方代表秘密躲在奧斯陸八個月之後,達成決議要求以色列撤軍並將兩處(非全部)的管理權移交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也就是巴勒斯坦的合法代表,以此巴勒斯坦成立五年的過渡政府來準備正式建國和建立一個民主選舉的議會,並將關鍵問題留到未來處理。以色列則獲得巴勒斯坦的承認以及其放棄武裝反抗的承諾。1993年九月13日,時任巴解主席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與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在華盛頓的草皮上握手簽字,確認主要的原則及綱領,1995年兩人再度見面簽下了奧斯陸二號協議的文件,確認了協議相關的細節,兩人因此還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巴以衝突從此進入了奧斯陸時代。
然而奧斯陸協議本身是失敗的,其許多細節和那四個根本問題都沒有獲得解決。柯林頓在2000年大衛營和2001年埃及塔巴試圖促使雙方解決分歧,但都無疾而終。對以色列來說這卻是一份勝利,從此巴解不再是威脅,以色列獲得巴勒斯坦承認,更重要的是以色列從此可以和阿拉伯國家發展關係,因為這些國家不必再因為跟以色列發展關係而背上背叛巴勒斯坦人的罪名:1994年的約旦和摩洛哥,1996年阿曼、突尼西亞和卡達。
對巴勒斯坦來說奧斯陸協議卻是一場災難,阿拉法特期望該協議最終給巴勒斯坦帶來的是完整的巴勒斯坦國,這也是聞名的兩國方案(Two-states solution),以此他不僅放棄了反抗的權利,還承認以色列的地位,換來的卻只是少許的土地控制權和一個過渡政府。著名巴勒斯坦裔學者薩伊德就在協議出來不久後直指這是一份投降協定。
「一個不體面的場景,阿拉法特所感謝的人,竟然是中止巴勒斯坦人民大部分權力的人,而柯林頓的表現如此昏庸自滿、卻一本正經,活脫像個二十世紀的羅馬皇帝,領導其麾下的兩個諸侯,進行一場和解與服從的儀式……讓我們稱呼協議真正的名字:讓巴勒斯坦投降的工具、給巴勒斯坦的凡爾賽條約….」
更糟糕的是這個過渡政府的一切財源、天然資源、安全等通通掌握在以色列手上,生死任以色列宰割。1993年薩伊德所見情況如此,今天還是如此。
2. 和平路線圖- 和平路線圖(2003)和安那波利斯會議(2007)
2002年喬治布希就任美國總統之後,出於反恐戰爭減低阿拉伯人敵意的需要,布希重新酌墨於巴以談判,他所根據的「和平路線圖」是由美國、歐盟、俄國和聯合國四方提出。路線圖提出了三個階段解決分歧的方案:第一階段2003年五月以前巴勒斯坦停止所有攻擊而以色列停止所有屯墾區擴張,第二階段六個月內成立國際會議和一個擁有暫定疆界的巴勒斯坦國,第三階段2005年結束之前雙方解決一切分歧。
要在短短兩年之內解決數十年分歧無異於天方夜譚。當時巴勒斯坦為了及早建國而歡迎路線圖,然而他們卻發現布希總統志在他的反恐戰爭,根本沒有對巴以問題投入心力的打算,時任以色列總理夏隆(Ariel Sharon)甚至拒絕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對話。2006年的巴勒斯坦議會大選被西方認定為恐怖組織的哈瑪斯(Hamas)大獲全勝,在關鍵問題上擺出強硬立場,更讓談判進入了死胡同。
2007年布希總統在安那波利斯試圖拯救奄奄一息的路線圖,巴勒斯坦提出更多關於土地,水資源和安全掌控權的要求,以色列則表示願意釋出部分東耶路薩冷作為讓步。然而在以色列內部強硬派的反對之下,此次會議還是失敗,這也昭示八以衝突的和平路線圖徹底失敗。
3.華盛頓會談(2010), 新一輪談判(2013)
2009年歐巴馬上任之後便試圖重啟巴以談判,歐巴馬政府說服以色列總理那塔雅胡(Bejamin Nantayahu)凍結興建屯墾區十個月作為友好示意,巴勒斯坦方則提出以1967年六日戰爭前的邊界為準建立巴勒斯坦國,而且不堅持東耶路薩冷為首都,即使如此談判還是無疾而終。
2013年美國國務卿克里(John Kerry)上台之後矢言在以巴談判上進行突破,為此他積極穿梭於兩方。關於這次談判可以參考專欄專文,事實證明這次談判仍然以失敗告終,幾個關鍵問題都無法獲得解決,甚至在以色列加速興建屯墾區的計劃下更形糟糕,總理那塔亞胡除了釋放關在監獄的巴勒斯坦人以外,幾乎寸步不讓:屯墾區照建、疆界要以現存隔離牆為準、耶路薩冷不能分割、一個難民也不接受。今年四月談判期限到期,談判失敗。
隨後年中六月巴勒斯坦政府的兩大派系西岸的法塔(Fatah)和哈瑪斯(Hamas)決定放下七年的歧見組成聯合政府,被以色列視為恐怖組織的哈瑪斯再度進入巴勒斯坦政府,普遍認為以色列會想盡辦法拆掉聯合政府。七月時以色列藉口哈瑪斯殺害三位以色列青年轟炸加沙走廊,與哈瑪斯開始交火,演變至今日的局面,筆者完稿之時,雙方一結束短暫的人道停火後又繼續廝殺,最好好不容易在開羅終於談判出了一個停火協議,目前不清楚停火協議的詳細內容。加沙的事件看似告一段落,然而這些主宰巴以衝突的關鍵問題的談判仍然遙遙無期。
遙遙無期的和平
究竟是什麼因素讓談判和巴以衝突絲毫突破都變得如此困難?或者說,巴勒斯坦建國為何那麼困難?
首先是雙方實力相差懸殊,而且目前已經變成一方宰治另外一方的局面。以色列擁有全中東最強大的軍隊,最先進的導彈防禦系統,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已經放棄武力反抗,而加沙走廊的哈馬斯也只有火箭炮而已。以色列人均收入三萬六千兩百美元,西岸只有兩千九百美元,以色列有美國強大的武器和情報支持(見The Intercept 報導),而無論是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或者加沙的哈馬斯連基本生存都高度仰賴外援。
但是單單實力相差懸殊不會阻礙巴勒斯坦建國,真正阻礙其建國的是以色列根本阻撓巴勒斯坦的建國意圖。從奧斯陸協議到剛失敗的最新一輪談判,巴勒斯坦不談拿回戰爭所被奪取的領土,連凍結屯墾區興建都得費盡千辛萬苦。正是屯墾區跟疆界這兩個關鍵問題,讓巴勒斯坦的建國夢一天比一天變得更不可能。對以色列來說所有這些違反國際法的行為都不必付出代價,又有什麼誘因會讓以色列讓步?
因此,除非大環境的局勢改變,否則局勢只會朝目前的方向發展,也就是巴勒斯坦離建國越來越遙遠,而以色列的國土面積日益擴大。未來的談判無論是聚焦於四個關鍵問題的哪一個問題,以色列巴勒斯坦都難以達成協議,所謂和平-一種雙方都獲得尊重的狀態-仍然遙遙無期。